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正在活化的神經元是如何引起主觀的感覺、想法和情緒呢?身體和心智這兩個不同的範疇是如何調和?了解「意識的科學基礎」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需求,並且也吸引了各個領域的人員開始進行研究及闡釋。傑拉德.愛德蒙博士窮盡他的一生做科學研究,這次更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意識,解析大腦的運作;直接、淺顯的語言貫穿全書,解答了你我都會思考的問題──「心智-身體」的奧祕。

  作者的敘述方式精確而淺顯,解釋了現在腦科學研究的發現、複雜的大腦如何產生意識。傑拉德.愛德蒙探討了意識與因果、演化、自我發展、學習、記憶,以及和人類感覺起源的關係。利用現今卓越科技的優勢,包括了生物化學、免疫學、醫學顯影、神經科學,和生物演化學的觀點,他將意識做了廣泛的分析,甚至將推論擴展得更遠:超越了科學和醫學的世界,進一步探索人類的本質。

作者簡介

傑拉德.愛德蒙(Gerald M. Edelman)

  傑拉德.愛德蒙因為發現了抗體的結構,於197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目前是神經科學中心的主任,並擔任神經科學研究基金會的主席;同時也是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神經生理學系的主任及教授。後期的研究集中於形態發生,例如組織和器官構成的差異。他試著建構腦功能和神經發展的一般性理論,並在他的書中主張神經進化論的觀點(The Theory of Neuronal Group Selection)。著有多本科學著作,其中《先有心靈?還是先有物質?》(Bright Air, Brilliant Fire: On the Matter of the Mind)由牛頓出版社出版(2000.3)。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內知名科普書譯者,獲獎無數。譯作有:《美夢是這樣完成的》、《讓大腦變年輕》、《數字的異想世界》、《我們都是機器人∕人機合一的大時代》、《鳥類的祕密生活》、《恐龍與史前生物百科全書》、《是誰在操縱我們?》、《你要不要被複製?》、《始祖鳥、羽毛與鳥類進化之謎》、《狗狗知道你要回家?》、《當科技變成災難》、《螞蟻.螞蟻》、《約翰.惠勒自傳》、《領導基因》、《23對染色體》等。其他作品有:《劍橋百科全書》(編輯協力)、《阿毛的恐龍世界光碟》(審訂)、《恐龍大百科光碟》(審訂)。

推薦序

比天還寬,與神等重──神祕的腦與心靈

洪裕宏

  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在其詩中讚嘆腦的奇妙,說它比天空還寬,比海洋還深,與上帝等重。傑拉德.愛德蒙(Gerald M. Edelman)這本書書名就取自於狄金生的詩句。我們每天都直接經驗到多采多姿的精神與心靈生活,這讓我們覺得我們是一個心靈實體,有別於物理的身體。靈魂不朽,生命輪迴,前世今生等民俗或宗教概念都源自於這種心靈經驗。心靈經驗是如此真實,無可否認。然而一方面我們對脫離身體的靈魂一無所知,另一方面,心靈與腦的關係又如此密切,因此許多哲學家與科學家相信心靈現象因腦的作用而發生。這顆三磅重的腦充滿了神祕,詩人讚嘆它,科學家試圖了解它,哲學家想排除種種困惑。然而這顆與上帝等重的腦似乎真的比天空還寬,比海洋還深,我們離解開心靈與意識之謎似乎仍遙不可及。愛德蒙這本小書以淺顯的語言摘要了他過去對意識的研究成果,讓原來艱難的學術研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仍需用點心力與耐心,讓作者帶您遨遊心靈的迷宮,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愛德蒙這本書主要在闡明腦如何產生意識以及意識在腦中的作用。意識研究在八○年代之前對科學家而言幾乎是一個禁忌,愛德蒙以哺乳類免疫系統的天擇機制獲得一九七二年的諾貝爾獎,投入這個原本多數科學家不敢碰也不願意碰的問題,帶動了科學界意識研究的潮流。另一個帶領意識研究風潮的諾貝爾獎得主是基因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克里克(Francis Crick)。由於這些傑出科學家的投入,意識研究在進入九○年代之後才逐漸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門領域。台灣的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界則要到最近幾年才接受意識研究是嚴格的科學議題,直接投入這個領域的學者仍然不多,多數集中在台灣大學、陽明大學與中正大學。

  愛德蒙在序言中指出,意識的科學研究主要回答如下的問題:神經元的激發如何可能產生主觀感覺、思想與情緒?這個問題的困難所在在於神經元激發屬神經生理性質,意識則屬心靈現象,兩者之間難以調和。試想一堆灰白質神經細胞的複雜活動怎麼會產生多采多姿的意識經驗內容?愛德蒙的研究目的在了解腦的作用如何產生意識經驗。

  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David Chalmers)指出,意識如何由腦產生有難易二個面向。相對容易的問題是腦如何處理各種感官刺激訊息。雖然這個問題也不容易,但是似乎在科學可以處理的範圍內。目前絕大多數的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意識研究都屬於這一類。另一類問題則相對困難,處理腦如何產生感覺知覺的主觀經驗。主觀感覺又稱為感質(qualia),指一個人受到感官刺激時,他主觀的感覺內容。例如當某人看到一朵黃菊花時,他有黃色菊花的視覺經驗,叫做感質。腦的神經元激發如何產生黃色菊花的感質?這個問題很困難,到現在為止,並無任何學術界認可的成功理論。查爾默斯認為愛德蒙的理論只處理了簡單的問題。

  意識研究中最令人困惑的問題是腦如何產生感覺知覺經驗。感覺知覺經驗又稱為意識經驗。意識經驗之所以難解肇因於二個問題,一個是主觀性(subjectivity)的問題,另一個是感質問題。一個事物是主觀的,如果它的存在或發生預設特定的主體存在。例如你被針刺到了,因此產生痛覺。你的痛覺是主觀的,因為痛覺的產生預設痛覺的經驗者(主體)存在。痛覺不可能獨立於所有的感知主體而存在。世上不存在無主的痛覺。科學研究強調客觀,客觀的研究方法如何研究主觀意識經驗便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認為研究方法愈客觀化,就離主觀性愈遠。因為科學追求絕對客觀性,因此客觀科學無法解釋主觀意識經驗如何可能。持上述主張的人當然認為愛德蒙的理論無法解釋主觀意識經驗如何發生。

  另一個問題是感質問題:腦的作用如何產生感質?視覺皮質區的神經元激發如何讓我看到淡水的黃昏夕景?科學家告訴你視覺皮質區如何作用,神經訊息如何傳來傳去,似乎與回答上述問題永遠隔了一層了解的障礙。如果你說因為如此的神經作用讓我產生淡水夕景,我仍然不解的是為什麼是「如此」,而不是其他的神經作用讓我產生淡水夕景的感質。哲學家法蘭克.傑克森(Frank Jackson)著名的瑪麗論證生動地說明問題所在。設想天才神經科學家瑪麗一生活在黑白房間內,她的視覺世界是黑白的。假設瑪麗知道一切關於視覺經驗的神經科學知識。有一天她走出房間看到紅色蘋果,她產生了紅色經驗。這時瑪麗是否增加了新知識?瑪麗會不會說,「雖然我知道紅色視覺經驗如何產生,但到今天我才知道紅色視覺經驗的感覺是什麼。」瑪麗是否由此新經驗獲得關於世界的新知識?直覺上瑪麗獲得了新知識。那麼前面假設瑪麗已擁有一切視覺經驗的神經科學知識,因此視覺經驗的直接感覺就超出神經科學能夠解釋的範圍。因此世界上有一部分,即主觀感覺經驗,是客觀科學無法解釋的。

  愛德蒙的意識理論是由其哺乳類免疫系統的天擇機制發展出來。他提出神經達爾文主義假說(the hypothesis of neural Darwinism),主張在胎兒與幼兒發展階段,神經元的增長與連結,以及回應環境刺激時神經元的激發模式是依照達爾文式的天擇原理進行的。在回應外來刺激時,一群神經元會一起激發,形成一個範疇。這些神經元群之間會以複雜的方式相互連結。意識的產生源自於這些神經元群之間的再入迴路(reentry pathways)的作用。「再入」迴路是愛德蒙的意識理論的核心概念。再入迴路是一種動態的遞迴訊息傳遞,主要牽涉到視丘一皮質區系統(thalamocortical system)內的迴路,愛德蒙稱之為動態核心(dynamic core)。這個再入迴路的作用是意識產生的機制。這個動態核心的再入迴路產生初階意識。初階意識缺乏明確的時間意識,只發生在記憶的現在(remembered present)。愛德蒙認為所有的哺乳類與鳥類都具有初階意識。人類與部分靈長類(如黑猩猩)具有相當的語言能力,因此能產生像自我意識、反身性意識等高階意識。

  愛德蒙在書中多次反對涂林機(Turing machine)模型。二十世紀的主流學派是涂林機模型,包括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學派等。這個學派將人腦類比電腦,主張認知與心靈現象可以用涂林機模型充分解釋。涂林(Alan Turing)是電腦理論的創始人之一,後來的數據電腦都是根據涂林機的原理設計的。愛德蒙認為腦與電腦的運作原理差異太大,意識經驗不可能由電腦系統產生。因此依據涂林機原理而發展出來的認知科學無法充分解釋意識經驗。愛德蒙的理論模型比較接近八○年代興起的神經網路模型(neural network model)。愛德蒙的理論用到了一個重要概念,即冗餘性(degeneracy,內文譯作簡併性)。愛德蒙認為神經歷程是冗餘的。換言之,特定的神經結構會參與多不同的神經歷程,同一個神經歷程也會牽涉到許多不同的神經結構。用神經網路模型的語言來說,神經歷程的運作是分散的(distributed)。因為神經歷程的運作是由諸多神經結構或系統來執行,任何一個神經結構受損都不必然致命地摧毀該神經歷程,有時其他的神經結構會接管受損之神經結構。冗餘性是電腦模型辦不到的。電腦中不論是記憶區或運算區的局部輕微受損都足以引發當機。因此愛德蒙認為腦作用的冗餘性證明以涂林算機模型為本的認知科學是錯誤的理論。腦並非依據一套涂林算程(algorithm)在運作,因此也無所謂「思想的語言」,腦中也不存在擬似語言的心理表徵。愛德蒙的理論模型很接近神經網路(或大量平行分散計算模型)學派的主張。

  在論及意識的涂林算機模型方面,愛德蒙的看法應屬正確。目前主張涂林算機模型的學者也愈來愈少。然而愛德蒙的意識理論基本上屬於認知神經科學的客觀性理論。許多人會質疑愛德蒙只不過提出腦如何處理感覺知覺訊息,而未能充分解釋意識經驗本身。哲學家奈德.布拉克(Ned Block)區分取用意識(access consciousness)與現象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取用意識包括所有感覺知覺訊息的處理,現象意識則指主觀經驗或感質。許多實驗證據顯示這個區分具有經驗事實依據。心理學家馬文.古德爾(Melvyn Goodale)提出視覺雙系統理論,發現視覺系統分為背側路徑(dorsal pathway)與腹側路徑(ventral pathway),前者處理空間位置(where),後者處理看到什麼東西(what)。當腹側路徑受損,病人報告看不到東西,卻能在準確的空間位置拿取該東西。換言之,病人雖然沒有視覺經驗,卻仍可正確處理空間位置的資訊。這是一個取用∕現象意識區分的支持證據。許多學者認為愛德蒙的理論只能解釋取用意識,而無法解釋現象意識。

  有些人認為意識經驗的產生過程不是可計算的(computable)過程。這點愛德蒙倒可同意,因為他也主張意識的產生不是依照一套算程運作的。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認為腦中必然存在不可計算的生理歷程,藉以產生意識。他與神經生理學家史都華.哈蒙諾夫(Stuart Hameroff)合作提出的不可計算的歷程發生在神經細胞中的微細管組織(microtubules),在那裡產生量子一致性。意識的產生是起因於量子一致性的崩現(quantum collapse)。這個學派叫做量子意識學派。彭羅斯與哈蒙諾夫會質疑愛德蒙所提出的視丘-皮質區再入迴路能夠產生量子一致性。如果不能,這個再入迴路就不是意識產生的機制。

  主體性與感質是意識的兩大難題。愛德蒙雖然提出有創意的理論,但是學界多不認為這兩大難題已獲解決。愛德蒙最有可能對的地方在指出意識產生的過程不會是計算的過程,以及找到感覺知覺訊息的處理迴路。然而腦與心靈在今天仍然充滿神祕性,困惑所有科學家與哲學家。這導致一些哲學家如約翰.瑟爾(John Searle)與托馬斯.內格爾認為要了解意識的話,我們現今的科學恐怕要經歷一次大革命。有些人如查爾默斯,則主張物理的世界觀也許是錯的。世界的根本存在不是物質,而是非物質也非心靈的東西,它可以呈現出物理與心理二種屬性。這種看法接近德國哲學家史賓諾莎(Spinoza)的雙面論(dual aspect theory)。這些不同的哲學主張都在刺激全新意識科學的誕生。愛德蒙的書是了解意識的一個好起點,卻絕非終點。

  本文作者現為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並且擔任東吳大學哲學系的客座講座教授。曾任陽明大學副學務長及人文與社會科學院代院長、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36957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意識:記憶的現在◎

我們全都知道意識是什麼:那就是你陷入無夢熟睡之時所喪失的東西,也就是你醒過來時重獲的東西。不過這番油嘴滑舌的陳述,卻不能為我們紮穩立場,好讓我們採科學態度來檢視意識。為達此目的,我們就必須更詳細探討意識的幾個醒目特性,這也正是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書中探究的課題。在動手之前,讓我們先指出,意識完全仰賴大腦,了解這點正有利於闡明這項課題。希臘人等民族都相信意識存於心臟,這項信念存留下來並構成我們的眾多隱喻。如今,大量實徵證據支持另一種觀點,意識突現(emerge)自腦部的組織和運作。當腦部功能受了阻滯,像是處於深度麻醉狀態、腦部受了某些創傷或中風之後,還有處於睡眠的某些階段便不會出現意識。身體和腦部的功能在死後都無法重現,而死後經驗更是全然不可能的體驗。即便就生前階段而言,也沒有科學證據支持靈魂出竅或意識離體現象:意識是涉身的(embodied)。於是問題便為:身體和腦部具有哪些得以引發意識的充分必要特徵?就此問題,我們的最佳解法是:具體指出意識經驗的特性,是如何從腦部的特性突現。

我們在本章動手闡述意識的特性之前,首先必須處理「涉身性」(embodiment)引致的另一種後果。這牽涉到每個人的意識經驗的私有本質(或就是個人本質)。底下是詹姆斯就此課題所述內容:

在這個房間──就說這間講堂吧──裡面有許許多多思想,有你們的也有我的,有些彼此一貫,有些則否。這些思想稱不上各為己謀又相互獨立,同樣也稱不上全然緊密結合。它們不分不合:其中沒有哪一個是分割的,每個都分屬其他若干思想,卻又不屬其他任何思想。我的思想隸屬我的其他思想,你們的思想則依從你們的其他思想。至於室內是否有個不從屬任何人的純粹思想,這我們就沒有辦法斷定,因為我們沒有那種經驗。我們天生只處理一類意識狀態,全都存於個人的意識、心智、自我,存於具體確切的「我」和「你們」當中。

這裡沒有難解的謎團。既然意識是產生自每個人的腦部和身體機能,那個人獨一無二又歷有年所的意識經驗,便不可能有直接的或集體的共通情況。然而這並不代表經驗的醒目特徵不可能憑藉觀察、實驗和記述來予以分離。

根據這項觀點,我們得以就意識提出哪項最重要的陳述呢?那就是,意識是個歷程,不是件事物。詹姆斯在他的文章〈意識是否存在?〉(Does Consciousness Exist?)中便明確指出這點。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因忽略這點所導致的範疇誤用(category error)情況。舉例來說,有些論述明白把意識歸因於神經細胞(或「意識神經元」)或大腦皮質的特定分層。稍後我們便會提到,證據顯示意識歷程是種動態成果,由腦部眾多分區的多群神經元之分散活動引致。或有某個腦區是產生意識不可或缺的要件,然而這並不表示單有該區便已充分。再者,某特定神經元或許在一時之間得以促成意識活動,過後卻再不能作出貢獻。

既然作為一種歷程,意識便有其他幾項也可稱為詹姆斯式性質(Jamesian properties)的重要層面。詹姆斯指出,意識只發生在個人身上(也就是說屬於私人的或是主觀的),而且即便變動不絕,看來卻依然是連續不斷的,意識還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這個詞彙指稱一項事實:就一般而言,意識是與事物有關的),而且並不窮盡所指涉事物或事件的所有層面。這最後一項特性,和注意力重要課題有種連帶關係。注意力(特別是集中注意力﹝focal attention﹞)能調節意識狀態,並發揮若干引導作用,卻不能和意識畫上等號。稍後幾章我還會回頭討論這個課題。

意識有一項突出的特性,那就是統一的或整合的,至少就健康人而言是如此。當我振筆著述本文,同時也考量自己的意識狀態,結果發現它看來是渾然一體。當我凝神注意書寫動作,同時我也見到一道陽光,聽到街上傳來的一陣隱約的噪音,察覺自己雙腿貼靠椅緣的部位略感不適,甚至還有種詹姆斯所稱的「意識緣」(fringe),也就是和幾乎無從感知的物件、事件有關的意識。就一般而言,把這種整合的情景凝聚到單獨一件事物並非全無可能,好比我可以專注於我的鉛筆。然而,這種統一的情景總要改變、分化,依外界刺激或內在思想之影響而改動成另一幅情景。這類分化情景似乎是為數無窮,然而,每幅卻都是統一的。這種情景不只是比天空更遼闊,還能涵括眾多不同元素,像是感覺、知覺、意象、記憶、思想、情緒、痠痛、疼痛和迷離感等等。由內部視之,意識似乎是變動不絕,然而就任一片刻卻都是渾然一體,也就是我所稱的「記憶的現在」(the remembered present),這反映出一項事實,我過去的整個經驗,完全投入構成我對這單一片刻的整合感知。

這種整合卻又分化的狀態,看在外人眼中便完全不同了,這些外人都各自擁有這樣的狀態。若有外界觀察者進行檢測,看我能不能有意識地同時完成超過兩件事情,這時他就會發現,我的表現變差了。內在意識狀態展現出品類繁多的不同型式,而意識能力卻有這種明顯局限,相形之下便很值得分析。稍後我們討論到意識和無意識(nonconscious)活動的差別之時,還會細究其起因。
 

 

 

 

... ... 內容來源:2020年3月12日,交大安泰EMBA項目「安泰視界」的第4期網絡直播。 分享嘉賓:陳宏民,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注: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布。 宏觀趨勢 本文優質度:★★★★★+ 口感:慕斯蛋糕筆記君說:非典過後,興起了第一波「網際網路+」,使得網際網路迅速滲透到各個傳統行業,造就了許多網際網路企業,如阿里、騰訊、百度;而在這次新冠疫情後,將會興起第二波「網際網路+」,哪些行業將會受益呢?以下,盡情享用~ 兩個多月來,經過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嚴防死守,中國的新冠疫情已經偃旗息鼓,逐漸緩解。但國際上的新冠疫情依然波濤洶湧,國內仍然需要嚴防死守,緩解速度因此而慢。 企業復工復產率還沒達到預期,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暴跌,經濟形勢雪上加霜。絕大多數企業一方面要立足於生存,同時也要展望未來,尋找疫情後企業發展競爭、行業轉型升級的新賽道,不輸在新賽道的起跑線上。 熬過嚴冬,就是春天。 一、重大疫情中的危與機 1.歐洲黑死病 ① 影響 在670年前,地球上也同樣發生過一次突如其來,席捲全球的重大疫情。在歐洲很多博物館都能看到描述這場疫情的悲慘畫面。 一位作家曾經這樣描述:「行人在街上走著走著就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裡的人孤獨死去,在屍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每天有大批屍體被運到城外;奶牛在城裡大街上亂轉,卻見不到人的蹤影……」。 黑死病奪取了歐洲2500萬人口的生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三分之一。使得當時歐洲的勞動力劇減,整個歐洲的社會秩序進入了動盪和混亂,對於歐洲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劇烈衝擊。 ② 機遇 這場疫情也帶來了一些機遇,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一些長遠的影響。 其一,促進了歐洲奴隸制度的瓦解。 由於勞動力減少很多,導致勞動力價格劇增,而當時城市化剛剛興起,大部分的勞動力都往城市轉移,因而歐洲的農奴制、莊園制度無法維持。這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由此結束了長達1000年的歐洲中世紀。 其二,衝擊了當時的價值觀念、思想理念。 中世紀,歐洲神學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非常厲害。在黑死病期間,好人和壞人無差別的死亡,上帝並沒有眷顧那些虔誠的基督教徒們,而神父、牧師在疫情中還大發疫財。 所以,疫情之後,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思想迅速崛起,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重要基礎。 黑死病影響的主要是義大利和法國,而義大利恰是文藝復興興起地,然後流傳到法國和歐洲各個城市。佛羅倫斯作為文藝復興策源地的,受黑死病影響最嚴重,但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人但丁、喬托、達文西、薄伽丘等人都是佛羅倫斯人,顯然不是巧合。 2.非典型肺炎 ① 影響 2003年的非典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導致近萬人感染,近千人死亡,持續了數月。中國有5327人感染,死亡349人,但這沒有對經濟長期趨勢產生重大影響,只對2003年的第二季度產生了較大影響。 ② 機遇 最主要的機遇是把中國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推入了快車道。 在2003年非典之前,網際網路在中國並未普及。我們熟悉的網際網路也只是一些門戶網站,比如新浪、搜狐。一方面,大家對於信息的需求非常大,使得門戶網站發展非常迅速;另一方面,由於購物的需求產生了淘寶,京東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2003年以後,中國就興起了一波「網際網路+」熱潮,網際網路企業紛紛跨界進入到各個傳統行業中,產生了網際網路+零售、網際網路+傳媒、網際網路+出行、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金融等等。 3.新冠肺炎 ① 影響 這次疫情,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有一組數據:旅遊、餐飲、酒店在春節期間7天損失的營業額就達到了1萬億元人民幣。中國2019年GDP才100萬億元,僅僅7天的損失就是去年GDP的1%,後續的影響還會更大,尤其是對第一、第二季度的GDP衝擊非常大。 ② 機遇 短期的機遇:疫情期間對醫療器械和設備的需求較大,如口罩、呼吸機、電子體溫槍。 局部的需求:疫情過後,公共衛生一定會產生巨大的需求。 持久的影響:疫情期間,在各個行業里都看到了在線業務的井噴,比如網際網路醫療、網購、網絡娛樂、在線辦公等等。 從這幾次疫情里可以看到:一個事件對於傳統的經濟結構、政治關係、社會秩序衝擊越強烈,那麼,它構建新型結構、關係、秩序的機會也就越大。 所以,疫情過後並不是一片廢墟,在重重危機當中孕育著點點生機。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經過這次疫情,會進入一種新的秩序,企業的競爭也會進入一個新的賽道。 二、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機遇 1.「網際網路+」第一春 非典過後興起的第一波「網際網路+」,使得網際網路迅速滲透到了各個傳統行業。對於網際網路,很多行業政府不知道怎麼監管,使得「網際網路+」得以野蠻增長。 在2015年前後,以金融行業的P2P網貸為標誌的個別行業出現了系列問題,政府開始不斷加強監管措施,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範性政策。 這個時期,政府採用了拉架式規範——把進入各個行業里的傳統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拉開。比如在支付領域,傳統的是銀行卡支付,新進入的是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的網絡支付,政府把它們分成線上和線下兩部分。 在2015年以後,中國的網際網路(除了共享單車)總體處於平穩階段。 到了2019年,在經濟持續下行的巨大壓力下,政府開始鼓勵和支持平臺經濟、工業網際網路,出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2.「網際網路+」第二春的有利條件 如果說17年前的非典過後,確實看到了「網際網路+」的第一春。那麼,這次新冠疫情後,還能不能出現「網際網路+」第二春?這個兩次春天的環境、條件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來做一個比較。 ① 社會的理解 對比17年前,現在的消費者和企業對於數字化、信息化的習慣和能力大大增強。 ② 企業的成熟 在17年前,大部分的傳統企業對網際網路非常陌生,雖然大家都想擁抱網際網路,但難度非常大。而經過這些年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企業在開發、產品和業務,在搭建網際網路平臺,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③ 政府的支持 17年前,政府對於網際網路浪潮崛起缺乏準備,所以對於網際網路企業的跨界,不知道如何管理,經過第一輪「網際網路+」,政府管理網際網路平臺的能力顯著提高。 ④ 技術的進步 基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新興技術,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這些技術對於新一輪的「網際網路+」、數字化轉型、企業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等等,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條件,產生巨大的潛在價值。 ... ▲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3.「網際網路+」第二春的外部制約 在非典疫情過後,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全球經濟,都處在一個上升的趨勢中。而今天全球經濟動盪,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是這波網際網路升級所面臨的不利因素。 三、新五力模型 新五力模型對應著麥可·波特的五力模型,他說,一個行業平均的盈利能力往往受到五方面因素的影響:行業產品的替代、行業的進入門檻、行業內部的競爭強度、供應方和購買方的討價還價能力。 我提出來的新五力模型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行業數字化轉型所受到的影響因素。根據我的研究,提煉了五個方面的力量: 1.政府的力量——政策法規 進行數字化轉型,發展網際網路平臺,政府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力量。從第一輪的「網際網路+」的發展可以看到,政府大力支持的時候一定是它發展最好的時候,政府加強規範的時候一定是它發展最穩的時候。 政府規制有幾個層面: ① 進入許可 如果要做網際網路銀行,就涉及到遠程開戶,這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用戶接受問題,首要的問題是政府是否允許。要做網際網路醫療,要遠程就診,同樣涉及政府是否允許。這都是進入許可。 ② 專業要求 各行各業都會有一些進入門檻。當產品或者服務數字化做成線上業務以後,它所面臨的專業要求和原來一樣嗎?還是有新的要求?這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 譬如說一個餐廳只做外賣,那麼它所面臨的衛生要求、經營要求和線下餐廳是否都一樣?同樣,網約車司機的車輛要求和計程車司機的要求是不是一樣?這些都是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所面臨的問題。而在第一輪的「網際網路+」浪潮中,政府則相對比較寬鬆。 ③ 優惠政策 因為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是不同的,其成本結構也有很大的區別。通常線上業務的固定投資比較大,但是運營以後的變動成本相對比較低,在政策上能不能有一定的優惠?這對行業發展也非常重大。 2.技術的力量——技術環境 技術包括通訊條件、環境、分析工具、場景要求等。這些技術對於發展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數字化轉型都是非常重要的。 ... ▲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3.用戶偏好 用戶會不會接受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客觀因素,線上業務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另一個是主觀因素,就是他喜不喜歡。 從客觀的業務來說,大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業務都有線上和線下之分。實際上,線下業務、線上業務是同時存在的,而且通常是先有線下業務再有線上業務。這裡就有幾個問題: ① 線下業務的可獲取性 對於用戶來說,線下業務的可獲取性高不高?這不在於線下業務的質量好不好、功能好不好,而是用戶能不能找到的問題。 線上業務的噴發就來自於這一點。因為疫情,線下的醫療資源突然緊缺,同時大家覺得線下的醫療不太安全,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到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上問診。 ② 線上線下的功能比較 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雖然有同樣的目的,但在功能上還是不太一樣。 比如教育、醫療,最大價值是便利、可獲取性比較大,但是互動性比較差。所以要推行一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就需要在用戶偏好、用戶客觀價值上下足功夫。 ③ 用戶轉換成本 即使線上業務就是比線下好,但因為有一部分用戶習慣於線下業務,讓他轉到線上,就有一個轉換成本。 如果是To C業務,消費者有一個學習成本、心理的轉換成本;如果是To B業務,可能就更複雜,除了企業具體的使用人、使用部門有轉換成本以外,可能整個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都會跟著發生變化。 4.主流企業接受度 第一,人員模式的挑戰,原先它是做線下的,現在你讓它轉線上,它有沒有動力轉線上?它的線下業務受到線上業務多大程度上的挑戰? 第二,轉化的代價,傳統企業中的主流企業接受度通常比較低,因為這些行業向數字化、網際網路轉型困難很大。 這次疫情,有一個很重要的機遇,很多主流企業是被迫接受轉型。教育行業就是這樣,以前所有的大學、中小學上課,從來都是線下,現在必須要上網課。這就是難能可貴的契機。 5.盈利模式 比如共享單車的發展,政策法規允許,技術環境也支持,用戶也習慣用共享單車,可最終就是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所以第一輪的共享單車都活的非常艱難。 盈利模式裡面有幾個關鍵點: 其一,定價模式,如果它是一個平臺型的企業,它如何定價; 其二,信息披露模式,第一輪的「網際網路+」中有很多的平臺型企業,在信息披露上做得都不夠; 其三,資源整合能力。 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主要受到五個力的影響:政策法規、技術環境、用戶偏好、主流企業接受度以及它自身的盈利模式。 企業向數字化轉型並不一定都會變成一個網際網路平臺,即便如此,網際網路平臺在轉型的過程當中,還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網際網路平臺確實有它獨特的優勢。 其一,要做的很大,一定是網際網路平臺。第一輪「網際網路+」企業中,無論是騰訊、阿里,還是百度,最後都做成了平臺型。 其二,轉型後的企業,需要依賴大量的網際網路平臺為它提供各類服務。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把用戶的規模當做資源,把資源的整合能力當做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對於網際網路平臺來說,因為很大,所以很大。 四、用新五力模型發現 「網際網路+」的第二春 接下來,我用新五力模型分析一些行業,從這些角度看看有沒有機會趕上「網際網路+」的第二春。 在「網際網路+」第一春的時候,有三個領域受到青睞:金融、教育、醫療,這三個領域涉及到所有人,因此它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經過第一輪發展,我們看到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相對比較快,而網際網路教育和網際網路醫療卻發展的很難,為什麼?接下來,我就用新五力模型來分析一下。 1.網際網路教育 在整個教育大市場裡面(包括素質教育、技能培訓),比較核心的是以文憑為標誌的學歷教育。 線上模式對教育的滲透是從邊緣開始的,也就是說,網絡教育突擊的主要對象是原先社會化的培訓機構。教育的網際網路化發展和「網際網路+」四部曲是非常融合的。 註:「網際網路+」四部曲指的是線上業務、網際網路業務進入傳統行業,需要有4個動作:第一步邊緣進入,第二步貼近用戶,第三步平臺思路,第四步喧賓奪主。 那麼,這波疫情對網際網路教育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 疫情之前的網際網路教育 政策法規:比較中性,對於學歷教育限制的比較嚴,對於非學歷教育比較寬鬆。 技術環境:比較中間,足夠支持網絡教育; 用戶偏好:相對較弱,大部分人還是偏好線下面對面教育。 主流教育機構接受度:比較弱,尤其像體制內的學歷教育,通常是線下教育,現在也只是嘗試做一些模塊化的線上教育。 盈利模式:網絡教育還沒有很好的盈利模式。在疫情出現之前,網絡教育從整個教育領域來說,是比較小的一塊領域。 ... ▲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② 疫情之後的網際網路教育 其一,政策大大寬鬆。政府允許學歷教育可以採用線上授課模式。對於網際網路教育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其二,技術環境有所改善。無論是社會化的教育機構,還是網際網路巨頭,在這兩個月里都積極推出了很多教育平臺和一些免費設備、免費課程。 其三,用戶偏好有了很大改善。經過這一輪疫情,無論是體制內的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大家對線上教育的適應、習慣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其四,主流機構被動接受了網課。現在所有的小學、中學、大學清一色地開始推行網課。 其五,盈利模式還不清晰。 疫情出現後,對於網際網路教育來說,在這五個力的維度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推進,尤其是在政策法規、主流企業的接受度和用戶偏好這3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接受。 疫情過後,如果要讓在線教育、網際網路教育能夠繼續發展,離不開這4點: 第一,政府的政策法規能夠繼續保持對學歷教育在線上模式的寬容度; 第二,主流教育機構要把線上教育看成未來教育的趨勢; 第三,用戶偏好繼續培養; 第四,商業模式繼續探索。 2.網際網路醫療 ① 疫情之前的網際網路醫療 政策法規:非常嚴,無論是診斷治療和線上賣藥都受到嚴格管制。 技術環境:較好,但因為沒有足夠的數據,所以針對網際網路醫療的技術環境、數據分析工具不夠先進。 用戶偏好:只要條件許可,用戶還是傾向於線下就診。 主流企業接受度:更弱,無論是三甲醫院,還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做線下問診。 盈利模式:沒有太多的成功盈利模式。 所以在疫情出現之前,網際網路醫療雖然非常熱鬧,但它實際上的空間並不大。 ... ▲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② 疫情之後的網際網路醫療 政策法規:在2月初,隨著疫情的發展,國家衛計委就發文鼓勵網際網路醫療機構積極進行線上問診、諮詢,來緩解線下醫療機構所受到的壓力。 技術環境:阿里健康、丁香醫生等企業,都在提升自己的技術環境來支撐這種迅速增長的問診需求。 用戶偏好:培養了一部分種子用戶,大家知道了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做常見病、基本的問診。 主流的機構(醫院)接受度:醫院都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出了線上問診渠道。 商業模式:雖然已經有所改善,但還沒有特別好的模式。 所以,疫情對網際網路醫療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五、產業網際網路 這次疫情,對於產業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來說是非常大的機會。 產業網際網路有兩種類型:一種是B2B服務平臺,比如遠程辦公;另一種是聚集型產業網際網路。 聚集型產業網際網路有很強烈的行業背景,它的功能比較綜合,也是一種深度垂直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比如美菜網、找鋼網、百布網。這些產業網際網路平臺能夠給用戶提供從採購到銷售等方面的信息便利,以及提供供應鏈、金融等方面的服務。 我相信這次疫情過後,一定會有一個「網際網路+」的春天,對企業和行業的轉型升級會產生新的動能。 最後用一句詩結束今天的分享:「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謝謝大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交大安泰EMBA,中國首批獲準開辦的EMBA項目。2019年,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排名,位列第11位,三年平均獨立辦學項目全球第1。以「貢獻管理智慧,培養有德的領導者,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5800餘名來自業界的傑出校友構成了極具影響力與價值的全球菁英網絡。 嘿,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QAdG6aR.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4951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雅發燙感中醫推薦潭子胸部壓迫感治療中醫太平區頸部緊繃酸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雅長期頭暈中醫推薦 西屯肌肉疼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網路評比不錯的中醫診所南屯心臟無力感治療中醫 大里白天沒精神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西屯淺眠或多夢中醫推薦 北屯口內疼痛治療中醫 這間中醫診所很大推太平區常常睡不著或很早就醒來中醫推薦 潭子睡眠品質變差看什麼科 看診認真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nv79ft99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